研究:寒流氣溫驟降10度 2周後死亡率激增3成6
2017-02-20
日前,國內遭遇今年第一波寒流的襲擊,短短4天內至少造成154人猝死,影響關鍵除了「低溫」之外,急速降低的「溫差」更是致命關鍵。更可怕的是,除了猝死之外,有研究發現,台北氣溫下降10℃,因寒流效應引發的相關死亡率會在2個星期裡增加3成6。
「溫差」比「低溫」更致命!
冬天氣溫低,猝死的人數也跟著變多,除了常見患有腦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之外,低溫也會提高流感和肺炎致死的風險。不過,相較於持續性低溫,氣溫突然下滑引發的健康危機更值得重視。
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崢偉表示,雖然冬天比較冷,但若低溫情況穩定且持續,人體有足夠的時間可適應,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。反之,若氣溫不穩定,幾天熱幾天冷或是像今年暖冬的情況下突然來一波寒流,溫差越大,引發猝死及其他疾病致死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。
台北每下降1℃ 心肌梗塞住院率上升2.6%
劉崢偉醫師舉例,過去曾有研究發現,在溫度24℃的基準下,每下降1℃,台北居民因心肌梗塞而住院的比率會上升2.6%,而地處更南緯度、對氣溫變化更敏感的高雄居民,心肌梗塞住院率會上升4%,香港則上升3.7%。心肌梗塞引發的心律不整,是冬天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。
寒流拉低溫度10℃ 疾病加重死亡率上升逾3成
另一份綜合空氣污染程度、環境濕度和溫差變化等評估因素的研究則發現,冬天溫度真的會「冷死人」,天氣越冷,死亡率就越高,且以年長者、腫瘤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特別高。特別的是,寒流造成的氣溫驟降,不僅會立即反應在猝死(當天病發就死亡)人數上,許多人也會因為「遞延效應」,在寒流過後2-3個星期裡,陸續因寒流誘發的病症加重而死亡。
該研究分析1999-2008年台北氣溫變化與居民死亡率的關係,發現在台北氣溫中位數18.8℃的情況下,只要氣溫下降10℃,2星期內因寒流效應引發疾病的相關死亡率就會上升36%;另在香港地區,氣溫中位數18.9℃,氣溫下降10℃引發的寒流相關死亡率則會在3周內上升45%。
注意天氣多變化!5秘訣保健康
對此,劉崢偉醫師呼籲民眾要多注意環境溫度的變化,在冬天或乍暖還寒的春天,務必注意以下5點,不僅保健心血管健康,同時也避免低溫導致其他病症更難控制,進而提高致命的風險。
1.隨時做好保暖:冬天和春天的氣溫變化大,早晚溫差也大,採取「洋蔥式穿著」,方便穿脫。室內和室外的溫差可能相差10℃以上,從室內走向戶外前別忘了穿外套,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還要加戴毛帽,完備的保暖措施可以預防血管突然快速收縮,並降低心肌梗塞和心絞痛等致命疾病的風險。
2.適度配戴口罩:雖然戴口罩不能預防猝死,卻具有預防氣管快速收縮的作用,可預防氣喘或其他呼吸道不適。
3.小心泡湯溫度:許多人喜歡在天冷時泡湯或三溫暖,此時要注意溫度變化,血管遇熱擴張、遇冷收縮,若溫度下降太快或太大,血管適應不及,都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病症。
4.火鍋別吃太鹹:吃太鹹容易水腫,台灣人天冷愛吃火鍋、羊肉爐、薑母鴨等鍋物,這些鍋物本身就有太鹹的問題,再加上各式各樣的沾醬,更會造成水腫的情況。對慢性心臟衰竭、慢性腎臟病、肝病患者來說,攝取過多的鹽和水分,會使原本控制穩定的病情惡化,造成下肢凹陷性水腫,嚴重者還可能引發肋膜積液(俗稱肺積水)、肺水腫、腹水等症狀。
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對於高血壓患者的建議,一般成人每日食鹽建議攝取量為4-6公克,也就是說每日鈉離子攝取量最多以2400毫克為限,此一建議也可以作為其他疾病食鹽攝取量的參考。
5.控制每日水量:水喝太多也會水腫。慢性心臟衰竭、慢性腎臟病及肝病患者,每天飲水包括湯水以不超過2000c.c.為原則;但若是病症嚴重的患者,則需進一步限制在1500c.c.以下。但實際水量還需視運動量、氣溫造成的無感水分流失、生活型態和個人健康等因素綜合而定。